恐怕就連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本人也不會想到自己會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并且是因為“對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闡述”所做的貢獻。因為盡管經濟學家們仍舊不斷地引用他的研究,但似乎這位幾乎不用經濟學數理模型的經濟史學家常常會被人誤認為是一位歷史學家,而非經濟學家。
莫基爾1946年7月出生在荷蘭萊頓的一個猶太家庭,此時距離二戰結束不久,他家也是大屠殺的幸存者。剛出生不久,莫基爾的父親就病逝,隨著以色列的復國運動,他幼年隨母親移居到以色列海法度過了少年時期。莫基爾在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完成了本科教育,主修經濟學和歷史,22歲時獲得學士學位。隨后,他申請到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博士項目,博士論文所做的題目是《1800-1850年低地國家的工業增長與停滯》(1976年),這大概也是出于兒時對荷蘭的感情而做出的選擇。有趣的是,莫基爾的博士論文指導委員會成員中,有當時在耶魯剛升任教授不久的著名華人經濟學家費景漢。費景漢在1952年29歲時獲得麻省理工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同時在哈佛大學擔任研究員。盡管此時熊彼特已經去世,但哈佛仍舊保留著熊彼特經濟思想的傳統。從熊彼特-費景漢到莫基爾,人們也許也能看到一樁思想史脈絡的淵源。
從1976年的博士論文開始,莫基爾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幾乎都專注在解釋工業革命之謎這個主題上。相比于多數經濟學家關注的近著《增長的文化:現代經濟的起源》(2016年英文版,2020年中文版),我想在這里介紹一個更體現莫基爾思想的著作《啟蒙經濟:1700-1850年英國經濟史》(2009年英文版,2020年中文版)。這本著作展現了莫基爾超越經濟學范式的寬廣視野,以及深入扎實的歷史研究功力。